煙花爆竹,世界上最難做的生意
作者:邱建發布機構:(邱建)東信煙花發布日期:2016-07-13
最近,煙花爆竹行業又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和朋友討論,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煙花爆竹,世上最難的生意。
曾幾何時,家里有人做花炮生意,那可是光宗耀祖的業績,在農村只要你說做花炮,人家就覺得你有錢。這種概念帶有慣性,即使近花炮生意滑坡直下,可是在鄉里鄉親的眼里,“花炮老板”四個字,仍然是土豪與權貴的含義。你開著路虎奔馳,住著洋房別墅,說自己不容易,人家怎么著還覺得你在裝逼。實際上,最近這幾年,花炮老板,真的成了世界上最苦逼的老板,花炮生意,真的變成了是世上最難的生意。
一、曾經的輝煌
1、文化的輝煌
“生曾立地,死更驚天,無須土育肥催,偏向寒宵綻蕾;響若崩雷,迅如掣電,何懼身摧骨碎,樂為黑夜增輝”,這是筆者認為將煙花生命力描繪的最淋漓盡致的作品。它,氣勢磅礴、驚天地又泣鬼神;它,斑斕多姿、艷無雙又貫古今。它,曾經贏得無數光彩榮譽,登上了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上海世博會、歷屆APEC峰會等國家級盛典舞臺,被當做民族文化向全世界進行宣傳、展示、推介。
從一枚帶著迷信色彩的小小爆竹,到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和習俗符號,再到走出國門,走進其他國度的節慶假日、慶典盛會,花炮文化早已潛移默化地入侵了國土以外的其他地方。如今,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每當新年來臨,每當歡慶時刻,每當重大盛典,燃放焰火都曾了約定的習俗和愛好。來自東方古國的煙花,總會旁若無人地走向舞臺中央,展現其一枝獨秀的魅力。
我始終覺得,對花炮的定義,應該這樣書寫:它獨具中華特色,盡顯中華風范,是中華民族唯一入侵西方的習俗和藝術,是中國人唯一拿得出手且為人折服的傳統文化。
當我們的孩子把玩著西方的超人和變形金剛,在大洋的彼岸,那些自命不凡的西方小孩也在仰望著Made in china的絢爛煙花。從這一點說,煙花無疑是成功、最出彩的華夏文化。
2、經濟的繁榮
花炮行業的形勢曾經有多輝煌,筆者舉兩個實例。
2013年的時候,煙花行業危機剛起,瀏陽花炮企業前十的大佬咸集于一次會議。會上大家紛紛感嘆時局不易。一位H姓大佬在談到過去和現在的形勢對比時,這樣說道:現在的生意今非昔比,早十幾年做花炮生意,只要不蠢不ai、腦子沒有問題,不遭大災大難,哪一個不賺了錢、發了財?可現在這形勢,哪一個人又能賺到錢……
無獨有偶,今年6月,在一次飯局上,某大佬談起創業的經歷,也不無戲諧地說到,當年創業的時候,真真是形勢好,并直截了當地稱那是“有錢撿”的時期。
過去20年,煙花爆竹至少面臨了不下三次重大機遇:國家的改革開放、大中城市的禁改限、公務消費的迅猛興起、大型節會的興盛流行,都給煙花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動力。那時候行業的監管不嚴,可以鉆的空子很多,起得早膽子大的人,大大小小都發了財。
整個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達到歷史巔峰,那時,全國一片歌舞升平,花炮人迎著“奧運焰火”帶起的春風,大舉向國際國內市場進發。那時,不僅煙花生產貿易空前繁榮,焰火燃放市場也達到頂峰,每逢過節,湖南江西等地成千上萬的燃放人員被一車車拉往各地。
二、現在的尷尬
1、輿論的絞殺
現在打開電視、網絡、報紙,凡是涉及煙花爆竹的評論、報道(我們自己的媒體就不說了哈),多數都是負面的。筆者年初的時候參加一個長沙市級的科技項目答辯,會上一位頭發花白的專家不顧紀律,南轅北轍地發表言論,大肆抨擊煙花產業,聲稱這個行業不僅不應該項目扶持,而且應該全面禁止和退出。同在會場的中國煙花爆竹協會會長鐘自奇為此和他起了激烈的爭執。
猶記得2014年的時候,國際大都會上海,百余名人大代表聯名倡議春節不放煙花爆竹。很多社會名人如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多年來一直都在呼吁禁放煙花爆竹。
在寫這篇文章時,筆者百度搜索“禁放煙花爆竹”,得到相關結果2,360,000個,其中同名新聞數不勝數,然而搜索“保護煙花爆竹”,或者“保護花炮文化”、“發展煙花文化”,幾乎沒有一條同名標題,呈現出來的反而是反對或禁放煙花的新聞。這個行業的輿論環境有多可怕,由此可見一斑。
輿論的絞殺,使得這個行業無論是文化和經濟,乃至科研創新,都遭受著不良的壓擠,導致呼吸急促。
2、行業的內訌
花炮經濟形勢的惡化,除了煙花本身自帶的弊病,很大程度上也與行業自身的不爭氣有很大的關系。首先是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很多企業非法違章生產;其次是為了打壓同行和競爭對手,部分企業低質低價惡性競爭。
非法違章生產,帶來的安全事故頻發,給產業正面形象的樹立抹下了極重的黑,使得監管部門對行業喪失耐心,使得輿論媒體有了大作文章的把柄;而惡性價格競爭,則使得大家都賺不到應有利潤,導致后續的科研開發、質量管理、安全生產改造嚴重缺乏資金,企業賺得一點微薄的利潤還不夠填補銀行貸款的窟窿。
3、政府的忽視
由于財政收入比重低,負面隱患大,花炮產業地位歷來低的可憐。整個產業,受到政府的高度管制,動不動就停產、退出。以2016年為例,由于幾次事故的發生,剛剛進入生產旺季的瀏陽、醴陵等地已經接連兩次全面停產整頓,即將到來的8月,又將迎來例行的高危停產。掰指一算,整個2016年,能用于加工生產的時間,還剩下多少天?
4、安全環保的壓力
花炮企業高危,但是卻出不起任何事故,因為法人是要嚴格擔責的,小事賠錢,大事可能就要坐牢。不僅如此,按照安監總局的《許可辦法》,花炮企業每三年就要換證,換證意味著整改,整改意味著投入。三年一次的頻繁改造投入,使得很多企業債臺高筑,導致工資發不出、貸款還不起,甚至破產、跑路。此外,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推動安全環保升級,獲得市場的持久生機,始終是花炮企業頭上縈繞不散的緊箍咒。
5、地位尷尬
花炮經濟是明顯的買方經濟,花炮企業無論是在哪一環都處于弱勢。在政府要點頭哈腰,因為領導一句話,工廠說停就停;對經銷商要好酒好肉相迎,因為客戶一句話,就讓你貨款索要無門;在銀行要笑臉相迎,因為行長一句話,讓你告貸無門;在村里要謹言慎行,因為老百姓不開心,就可能堵你廠門。
說心里話,我真的很敬重這樣一群生意人,他們人前風光人后心酸,下面跟著一大攤子等著發工資養家糊口的人;他們冒著世界上最大的風險,卻賺著世界上最少的利潤;他們中很多只有中小學學歷,卻經營和駕馭著這個世界上最難做的生意。
三、何去何從
A、行業應該要爭氣
1、企業要自律。花炮行業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行業。無論是“央視的大火”、“義昌的炸橋”、還是醴陵的“922事故”,都生動的說明:任何一個企業的不規范行為,任何一次不經意的安全事故,都有可能牽動整個行業的神經,危害整個行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只要我們每一個企業都遵紀守法、規范經營,整個產業就會風清氣正。
2、行業要團結。一是要減少惡性競爭,共同約定和遵守市場秩序,不互相濫價、互相拆臺;二是要抱團整合,大力推動集團化,積極開展強強聯合;三是資源共享,加強技術、資金、人才等優勢資源的共享與合作,共同面對產業升級的課題。
3、協會要履職。在很多國家,協會是代表行業與政府進行談判和博弈的籌碼,是實現政商平等對話的平臺。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協會組織與行政脫鉤,我覺得,借此契機,各級協會要積極改良改造,重新調整角色定位,為行業的生存發展鼓與呼,切莫將行業組織變成第二政府。行業有訴求,協會要積極幫忙反映;行業有困難,協會要團結協作幫忙度過難關,行業有需求,協會要積極滿足和提供服務。行業有渣滓,協會要團結全體予以制裁和清理。
B、政府應該要保護
1、引導產業集中。要逐步引導基礎薄弱、產能落后的地區退出市場,引導產業向基礎牢固的主產區集中,實行集中監管。產業一旦集中了,產業占地區經濟的比重也會提高,話語權就會加強。各種產業資源如技術、資金、人才等就可共享,政府安全監管的政策也好統籌實施,違法亂紀企業的舞臺就會越來越小,行業資源得到最大的優化提升。
2、建立花炮特區。要依托高度集中的湘贛邊花炮主產區,建立一個橫跨兩省四縣市的花炮“特區”。通過“花炮特區”建設,推動瀏陽、醴陵、上栗、萬載等四大花炮主產縣市抱團發展。在生產、經營、物流、科研開發、品牌推廣、文化建設等方面建立統一的綜合聯動機制,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制定統一的“產區政策”加強行業監管和扶持;建設“科研創新基地”促進行業技術升級;共同創辦“花炮學校”,推動行業整體素質提升。
3、加強項目扶持。筆者曾分析過花炮行業的弊病,發現行業之所以在政治上如此弱勢,其最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在經濟和文化上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主管部門。整個產業的文化和經濟保護,全靠著主產地幾個縣級政府支撐。在省級、部委,乃至國家層面,根本無人關心產業的文化和經濟。圍繞著花炮產業的轉型升級,更多的是政策的打壓,卻十分欠缺項目的扶持。以瀏陽地區為例,每年當地財政都會拿出2500萬元用于產業轉型升級,然而國家、省市各級,用于花炮產業的科技升級和文化保護項目的扶持資金估計連1500萬都不到。動輒要一個行業整體退出,三句兩句就要數百家企業主動關門,沒有強大的經費補助,沒有因勢利導的項目支撐,如何可能實現?
4、修繕標準法規。現行的煙花爆竹政策法規標準,很多沿襲自民爆和軍工行業。很多有關行業的標準的制定和出臺(例如民間反映強烈的“三庫四防標準”),其牽頭單位竟然是與行業毫無聯系的單位和部門,這些機構對產業缺乏感情,脫離生產經營實際,或多或少會按照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所形成的慣性思維為煙花行業設定規則,導致很多標準和條例不講實際,企業不僅墊著腳夠不著,搬來梯子也摸不到。對于一個剛從“棚戶區”走出來,經歷了不到10年自生自滅式工業化發展的產業,什么規則都要“經濟適用”為宜。政府要保證這個行業安全,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修繕不切實際的標準、規則,既高標準嚴要求,又要給予產業一線生機。
5、給予穩定環境。現在煙花行業的政策極不穩定,朝令夕改,一天一個文件,導致企業無所適從。我始終覺得,花炮行業要實現本質安全,首要解決的就是企業要賺錢,一個人人賺不到錢的行業,想要苛求他主動作為,不斷提高安全質量水平絕對是緣木求魚。穩定的政策,才會有穩定經濟。不斷變換的政策,只會導致企業疲于應付,損傷元氣、陷入迷茫。筆者認為,政府如果真心保護這個產業,就必須長遠規劃,構建科學的、系統的、連貫的、穩定的政策體系,并予以逐步推進。
以改造升級為例,要通過系統的規劃,制定科學的標準:讓符合條件的企業一次性升級改造到位;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整合、兼并、重組;不愿意整合的企業,國家給予合理適當的補償,引導其主動退出。這樣產業整合提升的阻力小了,企業發展壯大的信心提振了,產業經濟也得到了休養生息。一旦產業經濟繁榮,企業能夠賺到豐厚的利潤,那么即使政府不發什么文件,企業也會自覺提高安全、質量水平。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走投無路的時候,再好的人也可能去賣白粉;發財了,再壞的人也會洗白靠岸。因為,有錢了,誰不愿意買個安心?